肺癌症狀與中醫治療

在中醫理論中,肺位居胸腔之上,為「華蓋」之臟,主氣司呼吸,通調水道,宣散衛氣,開竅於鼻,並與聲音息息相關。肺的功能不但關乎呼吸,更牽動脾、腎、肝等臟腑的協調運作,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。

肺癌作為都市疾病的「頭號殺手」,致命率及發病率高企。肺癌的病因在中醫角度可歸納為「正氣內虛、邪毒內結」,病機複雜,需辨證論治。古方中醫堂深入探討肺癌的成因、症狀與分期,並介紹中醫如何透過扶正祛邪、化痰散結、清熱解毒等方法,協助病人改善症狀、提升生活品質,與西醫治療形成互補。

肺癌的症狀與分期

肺癌的臨床表現因病程進展而異,早期症狀往往不明顯,容易與一般呼吸道疾病混淆。隨著腫瘤擴大或轉移,症狀會逐漸加重,影響呼吸、消化甚至神經系統。

肺癌早期症狀

  • 咳嗽:最常見的初期症狀之一,尤其是持續性、久治不癒的乾咳或刺激性咳嗽。
  • 咳血或血痰:為肺癌的重要警訊,常見於腫瘤侵犯支氣管黏膜時。
  • 胸悶與胸痛:可能為間歇性鈍痛或壓迫感,若痛感劇烈且持續,可能表示腫瘤已侵犯胸膜或胸壁。
  • 聲音改變:如聲音沙啞,可能因腫瘤壓迫喉返神經所致。
  • 氣促與呼吸困難:腫瘤阻塞氣道或肺功能受損所引起。
  • 全身症狀:包括食慾不振、體重下降、疲倦、發熱(癌性發熱)、骨關節疼痛、頭痛等,部分病人甚至以非呼吸系統症狀為首發表現。

肺病辨證

中醫角度,肺病有虛實之分,實症有風寒束肺、熱邪壅肺、痰濁阻肺、燥邪傷肺等;虛症有肺除虛及肺氣虛二症。

虛症:

  • 肺氣虛:咳喘無力、氣短、聲音低怯。
  • 肺陰虛:乾咳少痰、咽乾、盜汗、午後潮熱。

實症:

  • 風寒束肺:咳嗽、痰白、鼻塞、惡寒。
  • 熱邪壅肺:咳痰黃稠、咽痛、發熱。
  • 痰濁阻肺:痰多泡沫、胸悶、氣喘。
  • 燥邪傷肺:乾咳、痰黏難咯、鼻咽乾燥。

肺癌分期(西醫 TNM 分期系統)

肺癌的分期有助於判斷病情嚴重程度與治療策略,主要依據腫瘤大小(T)、淋巴結轉移(N)與遠處轉移(M)進行分類:

第一期(I期)

腫瘤局限於肺部,未入侵淋巴結或遠處器官。

  • IA期:腫瘤直徑小於 3 公分,未入侵主支氣管或胸膜。
  • IB期:腫瘤直徑接近或超過 3 公分,可能入侵胸膜或主支氣管,但淋巴結未受影響。

第二期(II期)

腫瘤已擴散至肺門或支氣管周圍淋巴結,但未擴及縱隔或遠處。

  • IIA期:腫瘤小於 3 公分,但已出現局部淋巴結轉移。
  • IIB期:腫瘤大於 3 公分,可能入侵胸膜、胸壁或主支氣管,並伴隨淋巴結轉移。

第三期(III期)

腫瘤已擴散至縱隔淋巴結或對側肺門,可能入侵鄰近器官。

  • IIIA期:同側縱隔或隆突下淋巴結轉移,腫瘤可能較大但尚未擴散。
  • IIIB期:對側肺門或縱隔淋巴結轉移,或腫瘤已入侵心臟、氣管、食道等鄰近器官,胸腔積液中可能發現癌細胞。

第四期(IV期)

癌細胞已擴散至遠處器官,如腦部、肝臟、骨骼等。此期通常以延長生命與改善生活品質為治療目標。

肺癌的成因與治療方向

西醫觀點

肺癌的主要風險因素包括:

  • 吸煙
  • 空氣污染(如PM2.5)
  • 職業病(長期暴露於致癌物質,如石棉或某些化學品)
  • 遺傳因素與家族病史

西醫治療

  • 手術切除:適用於早期肺癌。
  • 化學治療:殺死癌細胞,常見副作用包括噁心、掉髮、免疫力下降。
  • 放射治療:局部控制腫瘤。
  • 標靶治療:針對特定基因突變。
  • 免疫療法:激活自身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。

中醫觀點

肺癌的發生源於「正氣內虛」與「邪毒內結」:

  • 邪毒侵肺:外感六淫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之邪,侵襲肺系,導致氣機阻滯。
  • 痰濕內聚:脾虛生痰,痰濁阻肺,日久成瘤。
  • 氣血失調:氣滯血瘀,瘀血內阻,形成腫塊。
  • 臟腑失調:肺、脾、腎功能失衡,導致氣陰兩虛,外邪乘虛而入,久而成癌。

中醫治療

由於肺癌病因複雜,臨狀表現及其病程演變因人而異,即使同一病人,在疾病中的各個階段,情況也不斷轉化,故必須審證求因,辨證施治。

治療法則

  • 扶正培本:提升免疫力,改善體質。
  • 清熱解毒:針對熱毒內盛。
  • 化痰散結:針對痰濁阻肺。
  • 活血化瘀:改善氣血運行,軟堅散結。

分型辨證施治


分型
主症 治法
肺毒血熱型
咳嗽、痰中帶血、胸痛、煩熱
清熱涼血、解毒祛瘀
肺癡痰結型 痰多、胸悶、氣短、納差 健脾利濕、化痰散結
陰陽兩虛型 咳嗽、氣急、畏寒、乏力 益氣養血、溫腎滋陰
肺熱換虛型 高熱、乾咳、痰黏、盜汗 滋陰生津、潤肺化痰

肺癌檢查

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,常被誤認為是普通呼吸道疾病,導致延誤診斷。根據統計,約七成肺癌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,因此定期檢查對於高風險族群至關重要。以下是常見的肺癌檢查方式:

  • 胸部 X 光檢查
    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(LDCT)
  • 支氣管鏡檢查與切片
  • 痰細胞學檢查
  • 病理學檢查(穿刺切片)
  • 基因檢測

肺癌常見問題

會。雖然吸煙是導致肺癌的主要原因,但非吸煙者也可能罹患肺癌。其他風險因素包括空氣污染、職業病、家族遺傳、慢性肺病等。女性與非吸煙者常見的肺腺癌,與環境及基因因素關係密切。

肺癌早期症狀常不明顯,容易與感冒或支氣管炎混淆。常見肺癌早期症狀包括久咳、咳血、聲音沙啞、胸悶、體重下降等。若出現上述症狀,建議及早就醫檢查。

早期肺癌(第一期)透過手術切除有機會完全治癒。中晚期則需依病情採用化療、放療、標靶藥物或免疫療法。常見副作用包括噁心、掉髮、免疫力下降、疲倦等。

中醫治療可作為輔助療法,透過辨證施治減輕副作用、提升免疫力、改善生活品質。治療原則包括扶正培本、清熱解毒、化痰散結、活血化瘀,並依病人證型選用合適方劑。

肺癌的預後與分期、治療方式、病人整體健康狀況密切相關。早期肺癌的五年存活率可達 60–80%,晚期則顯著下降。中醫治療在晚期肺癌中可協助病人「帶瘤生存」,延長壽命並提升生活品質。

肺部陰影並不一定是肺癌,可能原因包括良性結節、感染、慢性炎症或纖維化等,需進一步檢查(如電腦斷層掃描、支氣管鏡)才能確診。

肺癌雖然無法百分之百預防,但透過改善生活習慣與環境暴露,可有效降低罹患風險。建議戒煙與避免二手煙、避免長時間處於高污染環境、避免職業性致癌物接觸、健康飲食、維持適當運動與體重,和定期接受體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