鼻咽癌症狀與中醫治療

鼻咽癌是一種發生於鼻咽部的惡性腫瘤,常見於廣東、香港、台灣等地,故又有「廣東癌」之稱。由於鼻咽部位隱蔽,早期症狀不明顯,常被誤認為感冒或鼻炎,導致確診時已屬中晚期。中醫認為鼻咽癌的形成與臟腑失調、痰濁瘀血、濕熱火毒有關,透過辨證論治可在不同階段提供輔助療效,改善病人生活品質。

鼻咽癌症狀

鼻咽癌早期症狀不明顯,常與呼吸道慢性病混淆。常見表現包括:

  • 頸部淋巴腫塊(最常見,約30–40%病人以此為首發症狀)
  • 鼻涕或痰中帶血絲
  • 單側耳鳴、聽力減退、耳塞感
  • 鼻塞、頭痛、臉麻
  • 視力模糊、吞嚥困難、聲音沙啞(中晚期)

鼻咽癌成因

鼻咽癌的成因複雜,鼻咽癌的主要風險因素包括:

  • 家族遺傳
  • EB 病毒感染(Epstein-Barr)
  • 飲食習慣:長期食用腌製、煙燻、鹹魚等含亞硝胺等致癌食物
  • 環境因素:居住於潮濕、空氣污染嚴重的地區,或長期接觸職業性致癌物。
  • 生活習慣:吸煙、酗酒、作息不規律、免疫力低下等。

中醫角度

中醫認為鼻咽癌屬「本虛標實」之病,病因病機可歸納如下:

  • 正氣虛弱:先天稟賦不足或久病體虛,導致肺、肝、腎功能失調,無法抵禦外邪。
  • 痰濁瘀毒:脾失健運,濕濁內生,痰濁與瘀血互結,阻滯鼻咽氣機,形成腫塊。
  • 濕熱火毒:飲食不節、情志失調、居處潮濕,導致濕熱內蘊,火毒上攻鼻咽。
  • 情志失調:憂思鬱怒傷肝,肝氣鬱結化火,火毒熾盛,灼傷肺腎,進一步誘發病變。


中醫強調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,認為鼻咽癌的形成是正氣虛弱與邪毒內侵交互作用的結果,治療上需辨證施治,兼顧祛邪與扶正。

鼻咽癌檢查與診斷

鼻咽癌的診斷方式包括:

  • 鼻咽內視鏡檢查
  • 組織活檢(切片檢查)
  • 正子斷層掃描(PET Scan)
  • EB 病毒血清檢查
  • CT或MRI 電腦掃描檢查

鼻咽癌治療

西醫觀點

鼻咽癌的西醫治療以放射治療為主,輔以化學治療與手術,視病情分期與腫瘤位置而定:

  • 放射治療:首選方法,尤其適用於腫瘤位置深、手術困難者,能有效控制局部病灶。
  • 化學治療:常與放療合併使用,減少腫瘤轉移風險。
  • 手術切除:僅適用於局部復發或放化療後殘留病灶。
  • 標靶與免疫治療:尚在研究階段,應用較少,部分患者可參與臨床試驗。

中醫觀點

中醫治療鼻咽癌強調「辨證論治」,根據病期、體質與西醫治療階段,靈活調整治法:

鼻咽癌治療原則

  • 早期未放化療者:以攻毒抗癌為主,清熱解毒、化痰散結、活血消腫。
  • 中晚期或已放化療者:以扶正養正為主,補益氣血、養陰生津、修復損傷、減輕副作用。

常見辨證分型


分型
主症 治法
肝肺鬱熱型
鼻塞、血涕、耳鳴、咽乾、心煩易怒
清肝瀉火、疏肝理氣
痰熱蘊結型 鼻涕黃稠、頭痛、胸悶、頸部腫塊 清熱化痰、散結消腫
肺腎陰虛型 耳鳴、聲音沙啞、腰膝痠軟、盜汗 滋陰補腎、養肺
氣血瘀阻型 頸部腫塊硬痛、頭痛、痰中帶血 活血化瘀、軟堅散結
放化療後陰虛津虧型 口乾舌燥、咽痛、疲倦 養陰生津、清熱解毒
放化療後氣陰兩虛型 納差、虛弱、口乾 益氣養陰、健脾益胃

鼻咽癌常見問題

鼻咽癌的存活率與病情分期密切相關。若能在第一期即時診斷並接受治療,治癒率可達90%以上;第二期約70%;第三至第四期則約為30%至50%。因此,早期發現與治療是提高存活率的關鍵。

鼻咽癌早期症狀常不明顯,但常見表現包括頸部淋巴腫塊、鼻涕或痰中帶血、單側耳鳴、聽力減退、鼻塞、頭痛及臉部麻木等。若症狀持續超過兩週,應儘早就醫檢查。

鼻咽癌的中醫用藥需依病人體質與病機辨證施治,並非一體適用。常見症狀包括鼻塞、耳鳴、痰中帶血、頭痛、臉麻、咽乾等,多屬虛實夾雜之證,需個別調理以達最佳療效。

鼻咽癌的成因可能與遺傳、EB病毒感染、長期食用腌製食品、空氣污染、吸煙、鼻竇炎病史及接觸有害化學物質等有關。這些因素會刺激鼻咽黏膜,導致細胞病變,增加罹癌風險。

預防鼻咽癌可從生活習慣、飲食與環境調整著手。如戒煙戒酒、避免食用腌製、煙燻、高鹽食品、有家族病史者應定期接受耳鼻喉科檢查等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