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宮頸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,早期症狀不明顯,常被忽略。隨著HPV疫苗普及與抹片檢查推廣,發病率逐漸下降,但仍需提高警覺。本文將從症狀、成因、診斷、治療方式等角度深入探討,並介紹中醫在子宮頸癌防治中的角色。
子宮頸癌早期可能無明顯症狀,但常見症狀包括:
在中醫理論中,子宮頸癌不單是一種器官病變,更是整體身心失衡的結果。古籍中將其歸類為「癥瘕」、「崩漏」、「帶下病」等婦科病範疇,認為其病機與「正氣虧虛」及「外邪入侵」密切相關。
西醫治療子宮頸癌依病情分期而定,主要包括:
治療後需定期追蹤,包括抹片、HPV檢測與影像檢查,以防復發。
中醫強調「扶正祛邪」,在術後調理、減輕副作用及提升生活品質方面具輔助作用:
常用方劑包括六味地黃丸、補中益氣湯、黃連解毒湯,並配合飲食與情志調養。
人類乳突病毒(HPV)是導致子宮頸癌的主要原因,尤其是高危型 HPV(如 HPV 16、18)。透過定期抹片檢查與接種 HPV 疫苗,可有效降低罹癌風險。
治療方式包括手術、放射治療、化療及中醫輔助療法。若在早期發現,部分患者可保留子宮與生育能力;晚期則可能需切除子宮,影響生育。
高風險族群包括:早婚早孕者、多性伴侶者、吸煙者、免疫力低下者,以及有子宮頸癌家族病史者。
常見病發年齡為 30 至 50 歲,但年輕女性也可能罹患。建議 20 歲起定期接受抹片檢查與 HPV 檢測。
預防方法包括:接種 HPV 疫苗、定期婦科檢查、維持安全性行為、均衡飲食、戒煙與提升免疫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