乳癌症狀與中醫治療

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。根據香港衛生署及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,乳癌已連續多年位居本港女性癌症發病率之首,每年有數以千計的女性確診。隨着生活壓力、飲食習慣及環境因素的轉變,乳癌的發病年齡亦有年輕化趨勢。

定期進行乳房檢查、及早辨識乳癌症狀,是提升治療成功率的關鍵。古方中醫堂為您全面介紹乳癌的常見症狀、檢查方法,以及中西醫的治療方向,幫助您建立正確的乳房健康觀念,並提供專業支援與診療服務,與您一同守護健康。

乳癌的常見症狀

乳癌的早期症狀往往不易察覺,因此女性應時刻關注乳房健康,熟悉自己乳房的外觀與觸感,及早識別異常變化。

以下是乳癌常見的症狀:

  • 乳房腫塊:腫塊通常無痛,質地偏硬,形狀不規則,邊界不清。大多數發於乳房外上側象限,其次為中央區與乳頭周圍。
  • 乳房外觀改變:乳房輪廓可能出現不對稱、外凸或抬高。
  • 乳房皮膚異常:局部皮膚凹陷(酒窩徵狀)、水腫、紅腫、潰爛,或出現「橙皮紋」等。
  • 乳頭異常:乳頭凹陷、偏移、扁平、回縮或糜爛結痂(濕疹樣乳癌),出現紅疹、分泌物(可能帶血)等。
  • 乳房或腋下持續不適或疼痛:初期可能只出現輕微的鈍痛或針刺樣痛,甚至不會有明顯疼痛。晚期若侵犯神經,疼痛可能加劇並放射至肩部或臂部。
  • 腋下或鎖骨上方淋巴結腫大:可能是乳癌轉移的徵兆。
  •  

炎性乳癌的體徵可能與乳腺炎相似,需特別注意紅腫、皮膚增厚、溫度升高等症狀。若出現以上任何症狀,應盡快求醫進行乳房檢查,以便及早診斷與治療。

乳癌的風險因素

乳癌的成因複雜,並非單一因素所致。根據西醫與中醫的觀點,乳癌的發病與多種生理、生活及情緒因素密切相關:

西醫角度

  • 荷爾蒙影響:長期服用雌激素(如避孕藥或荷爾蒙療法)可能增加乳癌風險。
  • 內分泌因素:初經愈早、停經愈遲,乳癌風險愈高。
  • 生育與哺乳習慣:未曾生育、初次生育年齡較晚或未曾哺乳者,風險較高。
  • 家族病史與基因:若直系親屬曾患乳癌,或帶有 BRCA1/BRCA2 基因突變,患病機率顯著上升。
  • 乳腺病史:如曾有異性增生,乳癌風險可增至四至五倍。
  • 電離輻射與藥物影響:長期接觸放射線、某些藥物或化學物質亦可能誘發乳癌。
  • 情緒與壓力:長期精神緊張、抑鬱或情緒不穩,會影響內分泌與免疫系統,增加患癌機會。
  • 體重與飲食:脂肪堆積、攝取過多高能量食物,與乳癌風險有關。

中醫角度

  • 情志內傷:長期鬱怒、憂思,導致肝氣鬱結、氣滯血瘀,是乳癌的重要病因。
  • 飲食失調:過食油膩厚味,損傷脾胃,生痰濕,痰濁阻絡可致腫瘤。
  • 沖任失調:女性生理系統失衡,氣血運行不暢,乳房經絡阻滯,形成腫塊。
  • 正虛邪犯:免疫力低下,外邪乘虛而入,痰毒瘀血交結於乳房。
  • 稟賦不足:先天腎氣虧虛,肝腎陰虛,導致痰毒內生,乳房易生腫瘤。

如何預防乳癌

乳癌雖然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,但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,能有效降低罹患風險。以下是幾項經醫學研究支持的預防建議:

一、維持健康體重,避免肥胖

過多的體脂肪會增加體內雌激素濃度,進而提高乳癌風險。研究指出,BMI 超過 30 的女性,乳癌風險比正常體重者高出 37%。建議每週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(如快走、游泳),並控制飲食份量,避免暴飲暴食。

二、改善飲食習慣

  • 不吃燻烤、霉變、醃製的食物:這些食物含有亞硝胺、黃麴毒素等致癌物,與乳癌、肝癌等多種癌症有關。
  • 避免煎炸小食:反覆高溫油炸會產生致癌油煙與有害物質。
  • 避免速食食物 :食品的油質在光線和氧氣作用下,產生酸化性的致癌物直接傷害人體。
  • 盡量減少烹調用鹽。

三、避免煙酒習慣

煙草與酒精含有多種對人體有害的化合物,如尼古丁、二甲基亞稍胺等等,誘發癌症風險。

四、規律運動與良好作息

運動不僅有助控制體重,也能調節荷爾蒙、強化免疫力。研究顯示,規律運動可降低乳癌風險約 20%~40%。建議每週運動 3~5 次,避免熬夜,保持充足睡眠。

五、定期乳房檢查

乳癌在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,因此「定期檢查」是及早發現、提高治癒率的關鍵。建議女性從三十歲起,主動安排每年至少一次的婦科檢查,並包括乳房 X 光攝影(乳房造影)及超聲波檢查,以便偵測早期異常變化。

此外,每月進行一次乳房自我檢查也是不可忽視的習慣。透過「觀察、觸感與比較」,能幫助你更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,及早察覺異常。如發現腫塊、皮膚凹陷、乳頭分泌物或其他不尋常變化,應立即諮詢專科醫生,進一步檢查與診斷。

乳癌檢查及診斷方法

乳癌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,若能及早發現,治癒率極高。根據資料,早期乳癌(0+1期)的五年存活率接近 100%。因此,定期檢查是守護乳房健康的第一步。

乳癌的早期診斷對後期的治療十分有效。臨床問診與理學檢查是中西醫了解病人體質與病機的主要方向。現代醫學提供多種檢查方式能在鑒別良,有效協助判斷乳房病變的性質與範圍。以下是常見的檢查方法及其特點:

  • 乳房 X 光檢查:被公認為最有效、最可靠的乳癌臨床診斷工具,確診率高達 90%以上。能偵測微小鈣化點與隱性乳腺癌,尤其適合用於篩查早期病變。
  • 乳房超聲波檢查:適合乳腺密度高的女性,能區分囊腫與腫瘤,常用於輔助 X 光檢查。
  • 活組織與細胞學檢查:透過抽取細胞或組織進行病理分析,是確診乳癌的關鍵步驟。
  • 紅外線乳腺掃描:無害但準確度有限,適合搭配其他檢查使用。
  • 電腦斷層掃描(CT):可評估腋下與淋巴結是否腫大,但非常規診斷工具。
  • 磁力共振掃描(MRI):無輻射,定位準確,適合術前評估與判斷腫瘤範圍。
  • 血液檢查:檢測癌胚抗原(CEA)、降鈣素、鐵蛋白等指標,有助追蹤病情與預後。

乳癌風險會隨年齡、體重變化及荷爾蒙水平而上升,特別是以下幾類女性,更應定期接受乳房檢查:

  1. 年滿 40 歲的女性
    建議每兩年進行一次乳房 X 光攝影,尤其是進入更年期後,乳癌風險顯著上升。
  2. 體重明顯增加者或肥胖女性
    醫學研究指出,更年期後體重快速上升會大幅提高乳癌風險。即使未使用荷爾蒙療法,短時間內增加 10 公斤的女性,其患癌機率可上升逾 60%。體脂肪會促進體內雌激素生成,而乳癌屬激素依賴型腫瘤,肥胖女性的乳癌風險明顯高於正常體重者。
  3. 有乳癌家族病史者
    醫學研究指出,更年期後體重快速上升會大幅提高乳癌風險。即使未使用荷爾蒙療法,短時間內增加 10 公斤的女性,其患癌機率可上升逾 60%。體脂肪會促進體內雌激素生成,而乳癌屬激素依賴型腫瘤,肥胖女性的乳癌風險明顯高於正常體重者。
  4. 曾接受荷爾蒙治療的女性
    長期使用雌激素補充療法者,乳癌風險亦會增加,應定期追蹤乳房健康狀況。
  5. 患有良性乳疾或乳房結節者
    屬非惡性病變,但仍需定期檢查以監測是否有變化。

    如果你是成年女性或乳癌高風險人士,請記得定期進行乳房檢查,守護自己的健康。

乳癌治療方法

西醫常見治療方式

乳癌的治療會根據病期、腫瘤類型與患者身體狀況制定個別化方案,主要包括以下幾種:

  • 手術治療
    • 包括乳房局部切除(保乳手術)與全乳切除,視腫瘤大小與位置而定。
    • 同時可能進行淋巴結清除以評估是否有轉移。
  •  放射治療(放療)
    • 使用高能射線殺死癌細胞,常在手術後進行,以降低復發風險。
  • 化學治療(化療)
    • 利用藥物殺死癌細胞,適用於手術前縮小腫瘤或手術後清除殘留癌細胞。
  • 荷爾蒙療法
    • 適用於荷爾蒙受體陽性的乳癌,透過抑制雌激素來減緩癌細胞生長。
  • 標靶治療
    • 針對特定癌細胞蛋白(如 HER2)進行精準攻擊,副作用相對較少。
  • 免疫療法與細胞療法
    • 利用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,適用於部分晚期或特殊類型乳癌。

中醫治療乳癌的觀點與方法

中醫認為乳癌的形成,源於「正氣虧虛」與「邪氣內侵」所致。當臟腑功能衰退,痰濕、瘀血等病理產物積聚於乳房經絡,導致氣滯、血瘀、痰凝、毒聚,最終形成腫瘤。整體病程呈現「虛實夾雜」的特性,因此治療上強調「扶正祛邪、攻補兼施」。

中醫分期治療原則:

  • 早期乳癌:以祛邪為主,扶正為輔。目的是清除病邪、化瘀散結,控制腫瘤發展。
  • 中期乳癌:扶正與祛邪並重。既要增強體力與免疫力,也要持續清除病理產物。
  • 晚期乳癌:以扶正為主,祛邪為輔。重點在於提升生活品質、減輕症狀、延緩病情惡化

 

中醫治療強調「不留邪、不傷正」,即在清除病邪的同時保護身體元氣,避免過度消耗。透過「辨證論治」,根據患者的體質與病情分型,提供個別化的調理方案,協助改善症狀、提升免疫力,並減輕西醫治療的副作用。常見調理方式包括:

  • 中藥調理:透過分型論治,針對常見症型如「沖任失調」、「脾胃虛寒」、「肝氣鬱結」等,選用對應的中藥方劑進行調理
  • 中藥紓緩:針對接受電療、化療、標靶治療的患者,處方固本培元、抗癌解毒的中藥以減輕如噁心、疲倦、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。常用藥材包括黃耆、黨參、麥冬、白朮等,有助於補氣養血、提升免疫力
  • 食療建議:根據個人體質調整飲食,避免寒涼、油膩、刺激性食物。建議多攝取富含纖維與維他命的食材,如糙米、淮山、冬瓜等,並配合規律作息與適度運動,促進身心平衡。

 

中醫治療不以腫瘤大小為唯一指標,而是著重整體身心狀況的調理,適合搭配西醫療程進行,提升療效與患者的生活品質。

乳癌常見問題

乳癌最常見的三個症狀包括乳房出現硬塊或腫塊、乳頭分泌異常(尤其是血性分泌物),以及乳房皮膚出現改變,例如凹陷、紅腫或橘皮樣變化。這些症狀可能在早期不明顯,因此定期檢查非常重要。

胸部大小與乳癌的發病率並無直接關係。乳癌的風險主要與體內荷爾蒙水平、乳腺密度、生活習慣及家族病史等因素有關,而非乳房的大小。

乳癌確實有可能復發,尤其是病情較進展或屬於高風險類型的患者。復發可能發生在乳房原部位、淋巴結或其他器官,因此即使完成治療,也需定期追蹤與檢查。

在接受西醫治療期間,患者可以在中醫師指導下服用中藥,以紓緩化療或放療帶來的副作用,例如疲倦、噁心或免疫力下降。中藥的使用必須謹慎,因此不建議自行服用,應由合格中醫師辨證後開立處方。

參考資料:

  • 小董。(2013年)。秘方治乳癌。香港:明窗出版社有限公司。
  • 台灣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。乳癌篩檢與預防資訊。取自 https://www.hpa.gov.tw
  • 香港衛生署(Department of Health, Hong Kong)。婦女健康服務。取自 https://www.fhs.gov.h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