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宮頸癌症狀與中醫治療

子宮頸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,早期症狀不明顯,常被忽略。隨著HPV疫苗普及與抹片檢查推廣,發病率逐漸下降,但仍需提高警覺。本文將從症狀、成因、診斷、治療方式等角度深入探討,並介紹中醫在子宮頸癌防治中的角色。

子宮頸癌症狀

子宮頸癌早期可能無明顯症狀,但常見症狀包括:

  • 陰道不正常出血:如性交後、非月經期或停經後出血。
  • 分泌物異常:帶血、氣味異常或呈米泔色。
  • 骨盆或下腹疼痛:尤其在性交時感到不適
  • 晚期症狀:可能出現腰背痛、腿部腫脹、排尿困難等

子宮頸癌成因

常見風險因素

  • 持續感染高危型HPV病毒(如HPV 16、18)是主要成因。
  • 早婚早孕、多產、性生活頻繁或不安全性行為。
  • 吸煙、免疫力低下、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。
  • 家族病史與遺傳因素。

中醫角度

在中醫理論中,子宮頸癌不單是一種器官病變,更是整體身心失衡的結果。古籍中將其歸類為「癥瘕」、「崩漏」、「帶下病」等婦科病範疇,認為其病機與「正氣虧虛」及「外邪入侵」密切相關。

  • 正氣虧虛:肝脾腎三臟失調
    中醫認為肝、脾、腎三臟功能失調的病因:
    • 肝氣鬱結:情緒壓抑、憂思過度,導致肝氣不舒,氣滯血瘀。
    • 脾虛濕盛:飲食不節、勞倦過度,損傷脾胃,生濕生痰。
    • 腎氣虧損:性生活不節、早婚早孕、多產,耗傷腎精,沖任失調。

  • 外邪入侵:濕毒、熱毒、痰瘀互結
    外邪如濕毒、熱毒乘虛而入,與體內痰瘀互結,形成腫塊,導致癌變:
    • 濕熱瘀毒型:分泌物異常、色黃味腥、腹痛下墜感,常見於濕熱體質者。
    • 痰濕結聚型:白帶如痰、身重倦怠、胸悶腹脹,多見於脾虛痰濕者。
    • 瘀血內阻型:骨盆疼痛、分泌物惡臭、面色晦暗,屬於血瘀阻滯型。

子宮頸癌診斷方法及檢查

  • 子宮頸抹片檢查(Pap test):可偵測癌前病變。
  • HPV DNA檢測:確認是否感染高危型病毒。
  • 陰道鏡檢查與切片:進一步診斷異常細胞。
  • 影像檢查(MRI、CT):評估癌症擴散程度。

子宮頸癌治療

西醫觀點

西醫治療子宮頸癌依病情分期而定,主要包括:

  • 手術:早期患者可透過錐形切除或全子宮切除手術,達到根治目的。
  • 放射治療與化療:中晚期常合併使用,放療針對局部腫瘤,化療則控制癌細胞擴散。
  • 標靶治療與免疫療法:針對特定基因突變或免疫機制,提升治療精準度與效果。

治療後需定期追蹤,包括抹片、HPV檢測與影像檢查,以防復發。

中醫觀點

中醫強調「扶正祛邪」,在術後調理、減輕副作用及提升生活品質方面具輔助作用:

  • 術後調理:補氣養血、健脾和胃,促進康復。
  • 減輕副作用:改善放化療引起的噁心、白血球低下等。
  • 晚期輔助治療: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,提升生活品質。
  • 癌前病變逆轉:調理體質,降低病變惡化風險。

常用方劑包括六味地黃丸、補中益氣湯、黃連解毒湯,並配合飲食與情志調養。

子宮頸癌常見問題

人類乳突病毒(HPV)是導致子宮頸癌的主要原因,尤其是高危型 HPV(如 HPV 16、18)。透過定期抹片檢查與接種 HPV 疫苗,可有效降低罹癌風險。

治療方式包括手術、放射治療、化療及中醫輔助療法。若在早期發現,部分患者可保留子宮與生育能力;晚期則可能需切除子宮,影響生育。

高風險族群包括:早婚早孕者、多性伴侶者、吸煙者、免疫力低下者,以及有子宮頸癌家族病史者。

常見病發年齡為 30 至 50 歲,但年輕女性也可能罹患。建議 20 歲起定期接受抹片檢查與 HPV 檢測。

預防方法包括:接種 HPV 疫苗、定期婦科檢查、維持安全性行為、均衡飲食、戒煙與提升免疫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