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腸癌症狀與中醫治療

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,近年發病率持續上升,值得市民高度關注。根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,2022年本港錄得5,190宗大腸癌新症,佔所有癌症新症的14.7%。大腸癌亦是香港第二位致命癌症,2023年導致 2,266人死亡。我們相信「預防勝於治療」,並透過中醫理論與現代醫學結合,協助市民了解大腸癌的症狀、風險因素及治療方法,從而作出更全面的健康管理。

大腸癌症狀與前兆

大腸癌的前兆症狀往往不明顯,容易被誤認為是一般腸道感染、痔瘡或腸躁症等常見腸道問題,因此容易延誤診斷。不少患者在初期並無明顯不適,直到腫瘤逐漸擴大或引起併發症,才出現較明顯的病徵。因此,提高警覺、留意身體細微變化,並及早進行檢查,是預防與治療的關鍵。

以下是常見的大腸癌症狀:

  • 血便或糞便顏色異常:糞便中出現鮮紅或暗紅色血液,或糞便呈黑色,可能是腸道出血的徵兆。
  • 排便習慣改變:包括便秘、腹瀉、排便次數增加或減少,糞便形狀變細,或有排不乾淨的感覺。
  • 腹部不適或疼痛:持續性腹脹、絞痛或腸道阻塞感,可能與腫瘤壓迫腸道有關。
  • 慢性疲勞與虛弱:即使休息充足仍感疲倦,可能是身體長期出血或營養吸收不良所致。
  • 體重無故下降:短時間內體重明顯減輕,可能與腫瘤影響代謝或食慾減退有關。
  • 臉色蒼白、貧血症狀:長期腸道出血會導致鐵質流失,引發貧血,出現頭暈、心悸等症狀。
  •  

大腸癌的風險因素

大腸癌的成因至今仍未完全明確,但研究顯示,遺傳、飲食、生活習慣及環境因素都可能影響患病風險。以下是幾個主要風險因素:

  • 遺傳與家族病史:若家族中有直系親屬曾患大腸癌,個人患病風險會顯著提高。部分遺傳性疾病如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」或「遺傳性非息肉性結腸癌」更會在年輕時發病。
  • 飲食習慣:長期攝取高脂肪、低纖維食物(如紅肉、加工肉類、油炸食品)會增加腸道致癌物累積。纖維攝取不足,亦會減慢腸道蠕動,令毒素滯留時間增加。
  • 生活方式:缺乏運動、久坐不動會影響腸道蠕動與代謝。肥胖者,尤其腹部肥胖,患大腸癌風險顯著上升。吸煙與酗酒亦會破壞腸道黏膜,增加細胞病變機會。
  • 年齡因素:大腸癌多見於50歲以上人士,隨年齡增長,腸道細胞累積突變的機會亦增加
  • 壓力與作息不規律:長期精神壓力、睡眠不足或熬夜,會影響腸道免疫力與消化功能,間接提高患病風險。

中醫觀點:腸道失衡與癌變的根源

中醫認為,大腸癌的形成與「脾虛濕盛」、「氣滯血瘀」、「熱毒內蘊」等病理機制有關:

  • 脾虛濕盛:脾主運化,脾虛則水濕停滯,濕濁內生,久而化熱,形成腸道病變。
  • 氣滯血瘀:情志不暢、壓力過大易致肝氣鬱結,氣機阻滯,血行不暢,瘀血積聚於腸道。
  • 飲食失節:過食肥甘厚味、辛辣煎炸,易生濕熱,損傷脾胃,導致腸道毒素積聚。
  • 熱毒內蘊:長期便秘或腸道炎症,令毒素積聚,形成腫塊或息肉,進一步演變為癌。

 

中醫強調「治未病」,透過調理脾胃、疏肝理氣、清熱解毒等方法,可在早期改善腸道環境,降低病變風險。

如何預防大腸癌

預防大腸癌不只是醫療上的課題,更是日常生活中可以實踐的健康選擇。透過均衡飲食、良好習慣與定期檢查,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風險:

飲食建議

  • 多吃蔬果與全穀類:每天至少攝取 2 份水果與 3 份蔬菜,補充膳食纖維,促進腸道蠕動。
  • 選擇低脂食材:以脫脂奶代替全脂奶、瘦肉取代肥腩肉、禽肉去皮後食用,減少脂肪攝取。
  • 避免加工與高溫烹調肉類:如香腸、火腿、煎炸或燒烤食物,因含致癌物質,應減少食用。
  • 採用健康烹調方式:如蒸、煮、焗、焯或少油快炒,減少油脂與致癌物產生。

體重與運動

  • 維持理想體重與腰圍:建議 BMI 保持在 18.5 至 24 之間,男性腰圍少於 90 厘米、女性少於 80 厘米。
  • 定期運動:每週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運動(如快走、跳舞、騎單車),或 75 分鐘高強度運動(如跑步、打球),有助促進新陳代謝與腸道健康。

避免酒精與煙草

  • 戒酒是最安全的選擇:酒精已被列為第一類致癌物,與煙草同屬高風險物質,與大腸癌、乳癌、肝癌等多種癌症有關。研究顯示,飲酒越多,患癌風險越高,因此建議完全避免飲酒,以保障腸道健康。

大腸癌檢查及診斷方法

早期大腸癌通常沒有明顯症狀,容易被忽略。根據香港政府的資料,篩查計劃有效於較早期發現大腸癌和減低死亡率,約六成人士經糞便潛血免疫檢查(FIT)確診大腸癌並屬於較早期。定期篩檢能在癌症尚未擴散前發現病變,提升治癒率。

一般風險人士:50至75歲,每1至2年進行一次糞便免疫化學測試(FIT),或每5年進行乙狀結腸鏡檢查,或每10年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。

高風險人士(如有家族病史):建議從40歲甚至更早開始檢查,並提高檢查頻率。

  • 飲食調整:檢查前兩天採低渣飲食(如白吐司、稀飯),前一天改為清流質飲食(如米湯、蘋果汁),避免牛奶、豆漿等含纖維食物。
  • 服用瀉藥:依醫師指示服用瀉劑,並大量補充水分以清空腸道。
  • 檢查當日:禁食,並安排親友陪同,尤其是進行無痛鎮靜檢查者。

現時,大腸鏡檢查與影像學檢查為主要診斷大腸癌的方式,具備高度準確性與臨床依據。

  • 大腸鏡檢查:可直接觀察腸道黏膜,發現息肉或腫瘤,並可即時進行切除或活體組織檢查。
  • 影像檢查:如電腦斷層掃描(CT)、磁力共振(MRI)及正子掃描(PET),可評估腫瘤大小、位置及是否有擴散或轉移
  • 腫瘤標記檢測:例如癌胚抗原(CEA)等血液指標,有助於追蹤病情變化與復發風險。

中醫在以上的診斷基礎上,提供更全面的體質分析與個人化調理建議,特別適合用於術後康復、化療期間的副作用緩解與免疫力提升。中醫診斷不以單一器官為中心,而是從整體體質出發,強調「辨證論治」:

  • 病因病機:大腸癌在中醫理論中常與「濕熱內蘊」、「氣滯血瘀」、「脾腎虛弱」、「瘀毒積聚」等病理狀態有關。
  • 診斷方式:透過望聞問切,包括觀察舌象、脈象、排便情況、面色、精神狀態等,綜合判斷病情的虛實、寒熱、表裡與病位。

這種中西醫互補的診斷模式,能讓患者在精準醫療與整體調理之間取得平衡,提升治療效果與生活質素。

大腸癌治療方法

常見西醫治療方式

西醫治療大腸癌以根除腫瘤與控制病情為目標,常見方法包括:  
  • 手術切除:適用於早期或局部腫瘤,可根治病灶。
  • 化學治療(化療):用藥物殺死癌細胞,常用於術後預防復發或晚期控制。
  • 放射治療(電療):主要用於直腸癌,配合手術或化療使用。
  • 標靶治療與免疫療法:根據腫瘤基因特性選擇,提升治療精準度與效果。

中醫治療大腸癌觀點與調理方法

中醫治療強調「扶正祛邪、調和臟腑」,在西醫治療基礎上提供全面調理與副作用緩解的支持:

  • 辨證論治:即根據患者的體質與病情進行個別化分型,如「瘀毒內阻」、「濕熱蘊結」、「脾腎陽虛」、「氣血兩虛」、「肝腎陰虛」等常見症型,有助於中醫師選擇合適的方藥與調理方向。
  • 中藥輔助調理:中藥在接受西醫治療(如手術、化療、電療、標靶治療)期間,減輕如噁心、腹瀉、口腔潰瘍、疲倦、手足症候群等副作用。幫助患者更好地承受療程,提升免疫力與體力。常用藥材如白花蛇舌草、半枝蓮、黃芪、黨參、薏苡仁等,具清熱解毒、補氣養血等功效。
  • 中藥食療:中醫食療可作為日常調養方式,幫助患者改善腸道環境。

大腸癌常見問題

大腸癌是香港第三常見的癌症,也是第二致命的癌症。2022年有約 2 270 人因大腸癌死亡,佔癌症死亡總數的15.4%。隨著早期篩查和治療技術進步,近十年來死亡率呈下降趨勢 。早期發現的大腸癌,其五年相對存活率可達九成以上,而晚期則不足一成。
痔瘡和大腸癌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,痔瘡不會演變成大腸癌。但兩者的症狀(如便血)容易混淆,導致延誤診斷。痔瘡引起的血便通常是鮮紅色,集中在糞便表面或尾端;而大腸癌的血便則偏暗紅色,混合在糞便中。若出現持續性便血,建議進行大腸鏡檢查以釐清原因。

目前並無研究證實長期便秘與大腸癌有直接因果關係。不過,若排便習慣突然改變(如便秘與腹瀉交替、糞便變細等),可能是大腸癌的早期徵兆,應及早求醫檢查。此外,攝取足夠纖維、保持運動和良好飲食習慣,有助維持腸道健康並降低罹癌風險 。

治療後的跟進包括定期回診、影像檢查、血液腫瘤指數檢查,以及大腸鏡檢查。若曾進行人造肛門手術,還需學習造口護理技巧。此外,保持均衡飲食、規律作息、適度運動與良好心理狀態,對康復至關重要。中醫則認為,手術前後可透過服用藥膳湯水,如補氣養血、健脾益腎的食療,幫助身體「固本培元」,提升免疫力與恢復速度,為後續康復打好基礎。
在接受癌症治療期間,患者可考慮配合中藥調理,以減輕副作用、提升免疫力及生活品質。不過,需由註冊中醫師根據個人情況制定處方。切勿自行服用偏方,以免延誤病情或產生藥物交互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