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,近年發病率持續上升,值得市民高度關注。根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,2022年本港錄得5,190宗大腸癌新症,佔所有癌症新症的14.7%。大腸癌亦是香港第二位致命癌症,2023年導致 2,266人死亡。我們相信「預防勝於治療」,並透過中醫理論與現代醫學結合,協助市民了解大腸癌的症狀、風險因素及治療方法,從而作出更全面的健康管理。
大腸癌的前兆症狀往往不明顯,容易被誤認為是一般腸道感染、痔瘡或腸躁症等常見腸道問題,因此容易延誤診斷。不少患者在初期並無明顯不適,直到腫瘤逐漸擴大或引起併發症,才出現較明顯的病徵。因此,提高警覺、留意身體細微變化,並及早進行檢查,是預防與治療的關鍵。
以下是常見的大腸癌症狀:
大腸癌的成因至今仍未完全明確,但研究顯示,遺傳、飲食、生活習慣及環境因素都可能影響患病風險。以下是幾個主要風險因素:
中醫認為,大腸癌的形成與「脾虛濕盛」、「氣滯血瘀」、「熱毒內蘊」等病理機制有關:
中醫強調「治未病」,透過調理脾胃、疏肝理氣、清熱解毒等方法,可在早期改善腸道環境,降低病變風險。
預防大腸癌不只是醫療上的課題,更是日常生活中可以實踐的健康選擇。透過均衡飲食、良好習慣與定期檢查,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風險:
早期大腸癌通常沒有明顯症狀,容易被忽略。根據香港政府的資料,篩查計劃有效於較早期發現大腸癌和減低死亡率,約六成人士經糞便潛血免疫檢查(FIT)確診大腸癌並屬於較早期。定期篩檢能在癌症尚未擴散前發現病變,提升治癒率。
一般風險人士:50至75歲,每1至2年進行一次糞便免疫化學測試(FIT),或每5年進行乙狀結腸鏡檢查,或每10年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。
高風險人士(如有家族病史):建議從40歲甚至更早開始檢查,並提高檢查頻率。
現時,大腸鏡檢查與影像學檢查為主要診斷大腸癌的方式,具備高度準確性與臨床依據。
中醫在以上的診斷基礎上,提供更全面的體質分析與個人化調理建議,特別適合用於術後康復、化療期間的副作用緩解與免疫力提升。中醫診斷不以單一器官為中心,而是從整體體質出發,強調「辨證論治」:
這種中西醫互補的診斷模式,能讓患者在精準醫療與整體調理之間取得平衡,提升治療效果與生活質素。
中醫治療強調「扶正祛邪、調和臟腑」,在西醫治療基礎上提供全面調理與副作用緩解的支持:
目前並無研究證實長期便秘與大腸癌有直接因果關係。不過,若排便習慣突然改變(如便秘與腹瀉交替、糞便變細等),可能是大腸癌的早期徵兆,應及早求醫檢查。此外,攝取足夠纖維、保持運動和良好飲食習慣,有助維持腸道健康並降低罹癌風險 。